,杨慕霖摸清节奏,逐渐得心应手,效率高了不少。
说来也神奇,当他不在意其他人的闲言碎语时,说闲话的声音反而少了。
其实大家都看?在眼里,杨慕霖总是最早到实验室的那几个人,晚上也常常留到很晚,每天?全身心扑在实验上,回到工位也是看?文献处理数据。
这些实实在在的努力落在眼里,大家都逐渐对?起初那个谣言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。
他不像是会投机取巧的关系户。
要真是有什么关系靠山,哪里需要这么努力。
季教授回国后,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整个课题组的人一起开了场比较大的组会,让每个小的课题组分?别汇报进度。
当时另一个课题组汇报完后,季教授皱着眉头:“数据挺全的,但你们的讲故事的逻辑有点?不对?。”
季教授问?其他人:“你们有什么想法吗?”
一时间没有人出声,安静了片刻。
杨慕霖看?着组图思索着:“或许可以换个切入点?。”
“噢,小杨,你来说说。”
杨慕霖认真道:“潘师兄现在是以已有的研究切入,再?推出他们的研究结论,看?起来创新性有欠缺。我觉得或许可以调换一下顺序,前面不动?,在讲到铁死亡和维生素k代谢的关系时,先从前面细胞自噬那张图引出,再?讲我们怀疑细胞内还存在另一条通路影响该表型,这样叙述或许会更通顺,也更突出工作的亮点?。”
季教授听完,微不可察地松了眉头,露出欣慰的表情,问?那个课题组的负责人:“你觉得呢?”
那个负责人姓潘,是博二的师兄,杨慕霖和他的交际很少,之前对?方总是不怎么搭理他。潘师兄翻动?着组图,表情严肃,应该是在脑中?捋了一遍思路。过了一会他才抬头,很干脆地承认道:“确实,这样调整会好很多”
季教授点?头道:“研究做得好,故事也要讲好,你要让审稿人看?出你的工作量和创新性,从一个现象一步步深入挖掘。很多时候,顶刊和普刊的最大区别,就在于你对?一个问?题的挖掘深度和讲述逻辑。”
会议进行得很快,季教授的风格就是追求高效,不废话,所以他对?所有汇报的要求也是用最短的时间把近期进度讲清楚。
很快轮到单珩课题组的汇报。
大家看?向单珩,等待着他上台讲话。
但出乎意料的是,抱着笔记本走上台的是坐在单珩身边的杨慕霖。
这是他第二次在大组会中?发言,众人都还记得他第一回汇报时糟糕的表现,因此不免有些轻视,有人皱眉,有人跟身边的人小声低语,还有人分心地看起了手机。
和上一次汇报的场景仿佛重合,单珩坐在投影屏幕的对?面,一支笔在修长的指尖灵活翻转,清俊的脸上没什么表情。
杨慕霖打开准备好的文档,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有些快,目光略过下面的人时,发现单珩朝他投来了一个极淡的、却带着肯定意味的眼神时,杨慕霖忽然?安心了不少。
汇报开始了,杨慕霖的声音清亮,不大不小,语言流畅,逻辑清晰,重点?突出,令人不自觉地抬头跟着他的思路走。
他的叙述精简,并不繁杂,却将?一个个实验数据串联成?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,每当他稍稍停顿时,不少人都不禁点?头,等?着他继续往后讲。
加之本身就环环相扣,设计精妙的实验设计,整个汇报几乎没有人走神。
当杨慕霖汇报结束,走下台时,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,随即响起了零零碎碎的掌声。
季教授脸上带着明显的赞许,点?了点?头:“讲得不错,小杨很努力啊。”
杨慕霖坐在位置上笑了笑,转头看?向单珩,单珩也正眼含笑意看?着他,两人对?视一眼,充满默契。
事实上,当杨慕霖接到这个任务时非常犹豫,确定让他一个刚参加项目的新人来汇报吗?
然?而单珩却执意让他来讲,给的解释是这能让他更熟悉整个项目,让他放心讲,说不好也没事。
第一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