、戏曲什么的,但后期生意不好就停了,演员们也都作鸟兽散了。
这座戏楼便也和清河古镇一起沉寂了好几年。
“太小了,最多就坐个两百来号人。”路晓琪皱起小鼻子,很是不满,“而且舞台也比较小。”
更适合那种人少的节目,但如果说要人多一点的群舞节目,就完全不够了。
“不说能坐一两千人,最起码也要能够容纳四百到五百人才行。”
小型的演出完全可以放在茶楼在酒肆,但是既然有了一个戏楼那就要好好的利用起来。
宇文恺问清楚她的改造卡可适用面积,很快有了决断:“那就将周围的两座建筑都圈进来,两千平不太可能,预估最终的面积在一千到一千五左右。我这几天就把它给测量出来。”
他这段时间和现代工人们打交道,已经可以熟练运用现在的一些计量单位。
两人在抠字眼,既然卡片说适用于一座建筑,那只能拆了旁边房子后再建个小围墙,“伪装”成一座建筑。
事情交给他,路晓琪是放心的。
就在两人讨论的时候,忽然有工匠从清河楼气喘吁吁跑过来:“宇文老师,清河楼里……清河楼里吵起来了!您快过去看看吧!”
宇文恺脸色一沉:“怎么回事?”
他匆匆往回走,路晓琪当然也跟在后面。到了清河楼一看,已经围了好几拨人,正中央却是向齐、李木匠与向大力,还有站在他们对面的工匠她并不认识,想来是其他建筑队的。
倒是宇文恺,看到是这几人之后脸上神情轻松了很多。他拍了拍路晓琪的肩膀:“无妨,我来处理。”
“何事争吵?”他站了出去。
原本还在争吵的人都安静了下来,路晓琪暗中点点头,看来宇文老师还是很有权威的。
对面的陌生工匠看到他过来,连忙说:“宇文老师,我们并不是在吵架。只是觉得向师傅的判断有点不太对。毕竟现在在换斗拱,这榫卯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还是很重要的。”
他说的话倒也很诚恳。
向齐轻哼了一声:“小子,我这双眼看榫卯就没出错过。换成琉璃瓦之后,整个屋檐重量增加,一层一层汇总上去,自然要换更牢靠一点的。”
对面的工匠:“可你那斗拱结构,从未听过,如果确认它就更牢靠?”
路晓琪也点点头,向齐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。
双方争辩起来,因为听不太懂,她一会儿觉得这个说得有理,一会儿觉得那个说得有理,属实有点像是墙头草。这时她看到正在一旁站着的苏隽,赶紧过去了。
“他们到底在吵什么?”
苏隽还真知道答案。两人凑在一起嘀嘀咕咕。
原来,国内的古建行业都集中在几个地方,北方就是晋省那边,南方就是浙省。这次来的那几支建筑队,就都是来自浙省,甚至是来自同一个地方,彼此之间都认识。
人一多,就难免抱团。
尤其是这几支建筑队在国内古建圈还有点名气。一来到清河古镇,他们发现这边扛把子的居然是名不见经传的,自己从来没见过没听到的向家村人,就生出了一点不服气。
路晓琪听到这里,插话问:“他们没看过之前向家人的表现吗?”
苏隽:“自然看过,但他们又不是行外人,能做到在行业内有些名气,自然手上也有着两把刷子。”
她懂了,之前向家人的表现还不足以让他们臣服。
他接着往下说。
前些时间,宇文恺已经确定了新斗拱的样式。要将清河楼这些不伦不类的斗拱换成正经唐代建筑里的偷心造。如何构造新斗拱中的榫卯结构就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。
唐宋时期的建筑,承重主要就是靠斗拱。
但现在的团队做的最多是明清斗拱,对于唐宋斗拱尤其是唐朝形式和结构相对就没那么熟悉了。他们倾向于用偷心造最传统也最基础的榫卯结构,也是现今流传最广的样式。但向齐和李木匠等人却觉得这种最基础的结构过于简单,在承重上面稍逊一筹,而且美观度上也差了点。
他们打算尝试用新的榫卯结构来搭建偷心造。
于是问题就来了。
苏隽言简意赅解释:“那边觉得向家村人构想出来的结构是无法完成的,因为里面有几种榫卯很难,可以说已经失传。”
他们觉得向家村人在吹牛,或者说他们认为向家村人提这样的方案并没有可实操性,纯粹是过把嘴瘾。
路晓琪恍然大悟:“原来如此。”
她忍不住看了苏隽一眼:“你也是昨天才刚回吧?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。”
啧啧,她早就知道苏公子表面看着一本正经,实际上也挺爱吃瓜凑热闹的,就是装。
苏隽:……早知道他就不说了。
场地中央,宇文恺也清楚了他们的诉求。他倒不觉得生气,双方的微妙情绪他早就察觉到了,如今能够借着这件事发挥出来是
第一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