墙壁上的装饰画却并非类似的风格,但无论是细看还是浏览,都完全不会让人感到违和,因其色彩饱和度以及风格都是配合着整体色调来的,包括茶几和沙发附近的摆件亦然。
风格澄净,细节却颇具巧思,因此一进门来,并不让人感到千篇一律,却也不会过于喧闹,反倒是越品越有趣。
许一唯驻足片刻,整个人也跟着凉快了不少。
直到林影提醒她,“上楼吧?我们办公区主要在楼上。”
她从江数处听说了林影的身份,目前是这家画廊的运营总监,做这行已经六年有余,来画廊前,她在一处文化中心做商务助理,那时候就有办展识画的经验,眼光和审美都很在线。
而跟随她步入她自己的办公室后,许一唯心内一叹——确实如此。
她很敏锐地捕捉到了一股晚香玉清香——这并不是香薰,而是实实在在的花香,这味道来得自然,并没有任何被高温蒸馏之后,冲人鼻腔的化学香精的余味。
除却味道,林影办公室的装潢十分简约清爽,桌面上的摆件不多,却也不失人情味,电脑下方贴了几张富士拍立得,内容自然是她和女儿,女儿简直就是她的翻版,笑起来一双眼像两颗星,明亮耀眼,书桌上,略显突兀的无非是个hellokitty的笔筒,以及一些小手办盲盒——大概是女儿喜欢的,她拿来摆在办公室里。
而她身后的书架上,摆满了杂志书籍,从人物传记到画册装订,还有小说和工具书……应有尽有,十分繁杂。
“坐吧,空调刚开,待会儿就凉快了。”
林影嘴上提醒着,却已在接水的时候,帮她也倒好了一杯温水。
许一唯连连道谢,略作局促地坐去了她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。
还以为会是hr来面试,没想到直接是总监面她。
“我们画廊规模不大,你也看到了,拢共就三层,一层是公共区域,艺术品随展,洽客商谈,偶尔会主动承办些私人展览,不过近两年很少了,大多是出借作品与策展方抽成,场地也更灵活高效。
二层是主要办公区,现在只有十几个同事,一个管财务,三个策划、宣传,其他都是代理人,负责我们的核心业务,主要洽谈艺术家与艺术品借出转卖,以及市场,维护渠道谈商单合作的,你也可以理解为我们这行的sales,余下就是行政,之前那个小谢在楼下坐台,不过自从我们不承展后,楼下有门卫大叔在就够,今后我还是希望行政能离我们近点,都在二楼大家有时好商量。
三层一半是布草间,一半是天台,天气好的时候,同事们会在天台喝饮料聊天、抽烟喝咖啡,心情好的时候写生、弹吉他。”
她行云流水地介绍完了画廊现状,空间与人员结构相结合,甚至连同事们日常的消遣都一带而过,着实形象。
听得许一唯都忍不住想夸赞两句这样的表达能力,但她心内惶恐,如此良好的工作环境,是她高攀得起的吗?
就在她以为林影要让其进行自我介绍时,对方却另辟蹊径,开门见山地问——
“看你经历还是蛮丰富的,可以把你个人最满意的一段挑来讲讲吗?”
这是个打破套路的问题,却并不刁钻,林影没有让她念简历,也没有根据简历的某一点提问,而是划了个方向,让她自己讲讲最满意自己过往的哪一段。
许一唯循着这份提问,让思绪翻滚带着她,回到了三年前的那个夏日……
她十八岁那年,那场声势浩大的国际艺术展,在那里,她结识了那个改变她命运的初恋。
艺术节
那时候许一唯刚来上海,第一次坐地铁,拿着外婆给的将将够日常吃饭的生活费,趁周末与室友逛静安商圈,为图省钱,她没有跟着室友买票进静安寺里,嘴上却说:
“我对寺庙不感兴趣,你们去看吧。”
好在静安寺内部不大,她并没有落单太久。
商圈林立的繁华街景里,宣传大屏和小立牌在骄阳之下愈发熠熠,一路的街灯海报都在宣传“上海国际艺术交流展”——地址就在这附近。
“听说这个展是各大高校联合立项的,作品和艺术家都很新潮,学生参观还半价呢?来都来了,去逛逛?”
其中最会玩的室友如是建议。
展会门口人山人海、浩浩汤汤,很难不惹人注目,滚动的巨幕上赞助logo如数家珍,艺术家的代表作们各有千秋。数字化时代的今天,入场只需扫个码填个信息……
可即便如此,当许一唯填完信息,系统提醒她缴费买票时,她还是犹豫了好久,但这价格已经比静安寺的票钱便宜了,好容易跟室友出趟门,总不好什么都不感兴趣吧。
她咬牙按下了付款,跟上室友的脚步,被人流冲着入了场。
虽已立秋,可九月的上海余暑仍盛,此刻骄阳顶天,与盛夏无异,进了室内,行人大多还是被捂得取下口罩,顾不得什么防疫控制了。
游客相对自由,可工作人员、志愿者
第一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