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30章(2 / 3)

&esp;&esp;登时没了言语。

&esp;&esp;又见刚刚跟着王氏进来的丫鬟放下一个锦盒,打开以后是一支好山参。

&esp;&esp;王小妹凑过去,拿起来对着光一看。

&esp;&esp;“真是好物件!有钱也未必买得到,不知多少年份的?”

&esp;&esp;她估不出价格,只看着人参要有婴儿手臂粗了,寻常世面上很难买到。

&esp;&esp;王氏默默抿了一口茶:“林家送的,太珍贵了,怕那等子看库房的下人起歹心,特意让专门收着。”

&esp;&esp;这几日已经丢了几回药,才想出这个办法。

&esp;&esp;大房、二房那边都收了一些,今儿可算松口让她也存着点。

&esp;&esp;王氏就挑了这个人参,至于是保管,还是说最后变成自己屋里的东西。

&esp;&esp;也就看老太太走后如何了。

&esp;&esp;王小妹笑着奉承:“我看老太太很疼姐夫,将来一走,肯定不会亏待姐夫,姐姐只等着享福吧!”

&esp;&esp;王夫人只笑笑,不曾答话。

&esp;&esp;她也是这个心思,而今不出头去争这个,抢那个,老太太一走,多分点东西,也说的过去。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徐慧一路上都沉默着,她长辈走得早,看见甄家老太太的如今的样子,又比之当年,方知什么叫物是人非,岁月不饶人。

&esp;&esp;贾敏却也不好宽慰什么,生死之事,非人力所能及,只能默默陪伴。

&esp;&esp;林海今日没有进内院探望,在外与甄家几个爷谈天。

&esp;&esp;听闻今年京城张榜后,有几处考生闹事,情形十分不好。

&esp;&esp;林海亦是愁容满面,焦虑凝在胸口,根本化不开。

&esp;&esp;第105章

&esp;&esp;三年一次的会试,每次放榜无不是几家欢喜几家愁。

&esp;&esp;多少人寒窗苦读几十年,才换得一个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

&esp;&esp;然而年会试之后很不寻常,朝堂之上暗流涌动,读书人之间更是众说纷纭。

&esp;&esp;南北考生对今年的判卷和名次,十分不满。

&esp;&esp;林海方才在甄家听甄家的二老爷和三老爷提到一些消息。

&esp;&esp;可惜金陵离着京城太远,这些消息从京城传过来,早就从新消息变成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。

&esp;&esp;如今京城里不知道情势如何,隐隐约约又要重蹈当年南北文祸的覆辙。

&esp;&esp;贾敬今年跟着中了进士,荣国府的消息反而比别处灵通许多。

&esp;&esp;与林海在甄家那边得到的消息一合起来,大约就能将事情理清楚。

&esp;&esp;所谓南北之祸,是二十余年前新皇登基时的恩科,录取的榜上前二十一名,皆为南方学子,更有半数是江南人士。

&esp;&esp;北方学子历来对每次进士中优者多为南方人不满,二十几年前北方学子大败。

&esp;&esp;众学子愈发不满,多有检举闹事、打杀人口、状告考官、发檄文者,最后是皇帝陛下将闹事者打杀流放,又将主考等人砍头。

&esp;&esp;两边各打五十大板,今后会试分南北卷,才将此事抹平。

&esp;&esp;史苗早就知道南北卷。

&esp;&esp;在二十一世纪,高考岂止是南北卷的分别。

&esp;&esp;其实在南在北也不相干,只看你户口在哪里。

&esp;&esp;户口不好的,还可以弄一招高考移民。

&esp;&esp;古人又不是傻,现代社会的人会高考移民,古人自然也会科举移民。

&esp;&esp;譬如文风蔚然的江南,就有四面八方来求学的人士。

&esp;&esp;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古时候求学一路可是又辛苦又凶险。

&esp;&esp;有人从南去北,有人从北往南。

&esp;&esp;相对而言,南方的读书人士更多,环境、氛围、教育资源更好,考取的比例自然更高。

&esp;&esp;然而这一回,却是殿试三甲都不是南方人士。

&esp;&esp;尤其今科的探花,贾敬那边的消息,好像叫张勉,就是在江南读书,然后以鲁地籍贯考试,一路考上去的。

&esp;&esp;这一回的主考官中三分之二是北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一版主